(今日.百度)飞屋环游记
朱万曙: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飞屋环游记》📨农村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的问题。积极探索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功能整合的途径,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精简、统一、高效。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要让两委形成合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积极参与村委会的选举,并通过正当程序得到村民认可成功当选。上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掌握村情民意,首先按照群众公认的原则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并按照法律规定组织好选举,使党组织成员顺民心、合民意,合法担任村委会负责人,从而实现两委功能整合,奠定加强农村党建与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值得指出的是,两委合一后,农村基层党的领导必须在村民组织法规定的框架下运行,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矛盾调解、公共安全等事务进行领导和管理,并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二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如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它是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战略文本。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我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文本。因此,我们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基于安全战略高度,探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路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包括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两个层面。最根本的战略目标就是“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中观层面上看,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可以从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决策-操作等三个系统加以探讨。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四个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意识形态安全概念的具体所指。一是“谁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指涉对象既有国家主体,也有社会主体,前者主要针对的是外部挑战与威胁,后者主要针对的是内部挑战与威胁。从国家主体看,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针对敌对国的意识形态挑战);从社会主体看,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指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安全(针对被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或一般社会思潮的挑战)。二是“什么威胁安全”。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既受到外来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也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次国家认同等冲击。三是“哪些安全领域”。一些学者将意识形态安全划分为“非传统安全”类别,归属于文化安全的一个类别,这实际上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传统安全属性”,又有“非传统安全属性”,同时也是政治安全的一部分。党中央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意识形态安全统合了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两个领域。四是“安全落在何处”。意识形态安全以维护政治合法性、民族文化的特性和独立性为基本目标和价值指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复兴的本质规定
创造性地接续光大中国历史文化根基。制度不只是一系列外在的强制性行为规范,还是内在的文化思维价值认同,这种文化不可能是外来的强加移植,必须是数千年润物细无声的内在演化与积淀。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了文化之根。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进行了伟大的制度创造。“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跨越古今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构建决策咨询体系的理念基础。决策咨询的目标在于直面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直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满足公共决策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从决策环节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决策咨询应把服务决策和服务人民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大决策的深度专业认知和现实问题剖析,向广大公众科学阐释决策内涵,做好公共决策话语的转换工作。其次,信息技术的迅速更新,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已逐步被运用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倘若在公共决策环节仍固守传统的决策咨询模式,而忽视这些功能强大的信息科技手段,将严重制约公共决策的科学性,甚至阻滞其他事项的有序展开。对此,应加强数学仿真模型、数据可视化分析、网络模拟决策在决策咨询中的应用,积极发挥技术工具对决策咨询运行机制的分析、评估和模拟功能。最后,当前的决策咨询工作尚未纳入法治规范范畴,在咨询人员的选定、咨询程序的设定、决策责任的界定上仍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如若不能及时弥补决策咨询法治理念不足的弊端,将会有损公共决策的法治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亦会降低决策部门的公信力以及专家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鉴于此,应强化依法咨询的法治理念,以透明公开的形式明晰咨询人员的选拔程序,以合同协议甚至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决策者与咨询者的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推动这个骨干工程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一是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在法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宪法解释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合宪性审查工作。用宪法统领法律体系,用合宪性审查工作确保作为下位法的法律与作为上位法的宪法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通过立法体制机制的完善,突出立法的政治站位,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相统一。其中,政治站位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科学立法突出合理性,民主立法强调人民性,依法立法保障合法性,最终目的是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实现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三是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在法治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通过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在法律的框架和法治的轨道内规范运行、正确行使,用科学、规范、高效的法律实施实现良法善治。,首次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定位
【編輯:埃里克·迈克尔·科尔】
相关新闻
- 侯西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2023-04-01 11:58
- 浣花诗社 2023-04-02 12:25
- 邢丽菊:“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2023-04-02 12:36
-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2023-04-02 12:33
- 褚丽娟:继承鲁迅思想 找准文化坐标 2023-04-01 11:46
相关新发布
- 文艺社科工作者的“四个坚持” 2023-04-02 12:26
- 赵建永: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2023-04-01 11:42
- 曹小文:用文化自信提振民族复兴精气神 2023-04-01 11:45
- 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2023-04-02 12:17
- 董平: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 2023-04-02 12:29